灰熔點是表征煤灰高溫特性的重要指標,對鍋爐設計、燃燒優化及結渣防治等工業應用具有關鍵指導意義。傳統灰熔點測定依賴人工觀測,存在主觀性強、效率低等局限。微機灰熔點黄瓜视频软件通過集成高溫爐、圖像采集與智能分析係統,實現了灰錐變形過程的自動化監測與精準溫度判定,顯著提升了測試的標準化與可重複性。結合儀器操作規範,係統闡述測定流程及注意事項,旨在為煤炭、電力及相關領域提供可靠的灰熔點測定技術參考。
一、前期準備
儀器安裝與檢查
安裝矽碳管時預留1~2mm活動空間,連接熱電偶並確保正負極正確接入。
檢查電源線、攝像頭及熱電偶連接,確認儀器接地良好。
關閉計算機屏幕保護及電源管理程序,設置分辨率為640×4802。
灰樣製備
按工業分析方法製備灰樣,研磨至粒度小於0.1mm,密封保存。
取1~2g灰樣,滴加10%糊精水溶液調成可塑狀,用灰錐模具壓製成型,風幹或60℃烘幹備用。
二、灰錐安裝與氣氛控製
固定灰錐
用氧化鎂糊狀物將灰錐固定在托板三角坑內,確保灰錐側麵與托板垂直。
爐內氣氛配置
弱還原性氣氛:
氣密剛玉管:中央放置石墨粉5~6g8,或通入50% H?與CO?混合氣體(流速≥100ml/min)。
氣疏剛玉管:中央放置石墨粉15~20g,兩側放無煙煤30~40g。
將剛玉舟推入爐膛,使灰錐緊鄰熱電偶熱端(相距約2mm)。
三、加熱與觀測
啟動程序
打開計算機及加熱電源,運行測定程序,點擊“國標—啟動"。
初始升溫階段(900℃前)控製速率為15~20℃/min,之後調整為5±1℃/min。
觀測調節
800℃時調節攝像頭光圈及位置,確保屏幕清晰顯示灰錐形態。
900℃後通過觀察孔或攝像頭持續監測灰錐的變形、軟化、半球及流動溫度。
四、數據記錄與結束實驗
記錄關鍵溫度點
記錄變形溫度(DT)、軟化溫度(ST)、半球溫度(HT)、流動溫度(FT),若溫度達1500℃仍未流動則標注“>1500℃"。
關閉設備
實驗結束後切斷電源,待爐溫下降後取出剛玉舟。
關閉計算機及加熱電源,整理數據並保存圖像。